1.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为“承载”或“道路”之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大乘佛教对原来的佛教教义有所修改、发展和创新,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注重经典学说,并以《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佛教保持了佛教原来的教义,以正统自居,以释迦牟尼为佛主,注重佛教的仪式崇拜,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
2. 三世佛:
佛教认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以有三世佛与之对应。三世佛分为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其中,横三世佛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居左,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居右;竖三世佛有:现在佛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
3. 佛 菩萨 罗汉:
佛教中,根据修行的高低程度和觉悟不同,由高到低依次为佛、菩萨、 罗汉。其中,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菩萨是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势至菩萨;罗汉的全称是阿罗汉,即自觉者,罗汉低于佛、菩萨,为第三等。
4. 三藏法师:
藏,原意为放书的篓筐。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即经卷,指佛教经典、佛陀要义;律藏即条文,指修炼所需遵循的规则、律条;论藏即佛学,指对佛教经典的理论阐释和论议。三藏法师即是对精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玄奘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三藏法师。尊为玄奘三藏。
5. 沙弥、沙弥尼:
沙弥指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与之相应,沙弥尼指未满二十岁的出家女子,俗称“小尼姑”。沙弥和沙弥尼出家受十戒。
6. 比丘、比丘尼:
比丘是指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和尚;与之相应,比丘尼是指满二十岁的出家女子,俗称尼姑。比丘和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
7. 式叉摩那︰
是沙弥尼成为比丘尼后前两年对其的称呼。
8. 居士、沙门:
居士是对一切在家修佛僧人的通称;与之相对,沙门是对一切出家修佛僧人的通称。
9. 舍利子:
简称舍利。原指佛祖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现将修行超众圆满的高僧圆寂后的遗留物也称为舍利子。最著名的舍利子是1986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祖释迦摩尼的指骨舍利。
10. 僧伽蓝摩:
简称伽蓝。从佛教的正规说法来说,所谓佛教寺庙应该叫僧伽蓝摩。这是梵语的音译。北魏时有《洛阳伽蓝记》,即记载了洛阳当时寺庙、寺院的情况。
11. 支提:
多指在圣者逝世或火葬之地建造的塔庙、祠堂、佛殿或祭坛,内部装饰有雕塑和壁画。其随佛教的东渐而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石窟寺相融合而成为中国化的支提窟。
12. 变文:
与佛教经文相对,是寺院僧侣向听众作通俗宣传的文体。是把佛经通俗成故事内容,通俗成边讲边唱的方式,通过讲一段唱一段的形式来宣传佛经中的神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