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方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外文化交流丰富多彩。面对这样的学习、研究对象,掌握正确的方法十分必要。我们要注意掌握以下方法:
  第一,熟悉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因为古代中国的地域曾经是变动不居的,因而,“中外”的概念并不等同于当代。
  第二,左图右史的学习方式。中外文化交流史发生的主角是主体中国文化和客体外国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展开的场景是本土与异域间的跨文化互动,要注重熟悉历史地图与相关路线图。
  第三,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兼互并重。文化交流除了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等等精神层面外,在古代,如丝绸、瓷器、制铁术、造纸术、印刷术、中医药等物质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和基础,要注意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资料等关于物质文化的知识学习和掌握。
  第四,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视角和心态。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的范围内,以跨文化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民族性特色,从而增进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之情。同时,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中,弘扬精华,抛弃糟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中国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能与时俱进,走向世界。

网络课程学习方法:
  在学习本课程时,请先浏览“课程信息”栏目,了解课程的简介、教材及参考书目。然后进入“课程导学”栏目,查看课程教学大纲,了解课程的整体目标、知识结构设置和学习时间;查看自学日历,可以了解每个月有哪些关于课程学习的要求和通知;查看考核要求,了解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在“课程学习”栏目中,我们设置了两条学习线索:章节学习历史纵览。选择章节学习进行顺序学习,依次完成每一章、每一节中的学习活动及测试。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你系统全面掌握本课程全部知识。选择历史纵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学习,点击时间轴上的朝代名称,学习该历史时期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件。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你理清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时间线索。

  在进行章节学习的时候,请你按照14讲的顺序对课程进行浏览学习。在完成每一讲的内容学习时,请遵循下面的学习顺序:

  1. 本讲导学——浏览“课前热身”中的材料,查看“导言”、“学习目标”、“本讲结构图”,对这一讲内容有总体性的了解;   
  2. 本节学习——按照每一节中学习活动的顺序和要求,完成每个学习活动,并思考在问答时刻栏目中“小学伴”或“先生”提出的问题;
  3. 本讲小结——对本讲重点内容进行回顾,请留意那些有底色的句子;
  4. 综合活动——在本课程的第二、第七、第十一讲中,设有三个综合活动,请按照活动要求完成这些综合活动;
  5. 本讲自测——完成自测中的题目,检验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根据实时反馈的结果对自己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
  6. 延伸学习——设有“趣味知识”、“原典选读”、“推荐论著”、“精选视频”等栏目,都是和本讲相关的一些学习材料,供学有余力的你来浏览学习。

  本课程共有4次阶段性作业,请你通过“作业系统”中的“在线作业”模块完成并查看作业成绩及反馈。
课程学习结束后,你可以通过完成“作业系统”中的“综合自测”中的三份模拟试题对自己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检测,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相应的补偿性学习。
  课程中除了14讲的系统学习外,还为你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源,你在主体内容学习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了解学习。
  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知识或者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到学习笔记中,便于日后查看。除了自我的学习外,课程中还提供了和其他学习同伴进行交流互动的支持。如果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通过论坛、留言等方式向老师和同学提问,或者在固定的答疑时间(具体时间请参考课程公告)登陆在线答疑平台与老师同学进行实时的交流,并能够通过留言的功能给指定的同学留言,进行深入的交流。
  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就介绍到这里,如果有疑问,请记得使用下面的联系方式求助:

  下面,就开始本课程的学习吧,祝你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