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继续借“异域形象”的话题,讲述了古代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首先是中国的两个名称“支那”“塞里斯”的得名与由来的问题。“支那”在古印度、波斯文献中是“绮”的音译,即代表了“丝绸”之义。“赛里斯”也是“丝”的意思。这两个名称都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早期西方人眼中的形象与古中国所产的“丝绸”是不可分离的。丝绸这种美好的物产,也勾起了西方人对神秘中国与中国人的想象,同时,由于对“丝绸”生产过程的种种猜想,产生了“羊毛树”的传说,并一直流传至8世纪。西方关于中国丝绸的传说,也反映出了对东方神秘国度的向往与意欲征服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背景。由考古和现存文献记载,中国丝织技术的西传,早在三、四世纪或者更早的时间。养蚕技术的西传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西传的路线是由中原传入于阗国,再由于阗国往南传到印度,通过波斯和印度又进一步传到欧洲。通过文献和考古得出的“异域形象”,对考察中外文化交流史有多种重要的价值,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意义的途径和方法。